孟晓苏:取消户籍差别,让农村宅基地能值城市价,让农民富起来|高端会客厅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于丽丽 李贝贝 北京报道近日,原国家房改课题组组长、中房集团原董事长孟晓苏接受《华夏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应当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户籍制度,包括改变城乡分割的土地制度,这是农村改革的必然走向,也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如果让农村宅基地与城市土地同价同权,那就再也不必担心农民群体性返贫。在农民宅基地价格逐渐追平城市房屋的过程中,就能释放出巨大的财富价值,让农民群众与城市居民一起走向共同富裕。”孟晓苏说。取消户籍差别 土地同价同权2023年10月,孟晓苏在前往江苏无锡调研时,在郊区看到农民改造建设的新农庄,一栋栋房屋就像城里别墅那样漂亮。他询问村干部一栋房子能卖多少钱,村长回答说大约50万元。孟晓苏随即又指向不远处开发商开发的别墅区,询问那里的别墅价格,回答是一栋能卖1600万元。两片住宅区位置相距不远,为何房价却天壤之别?孟晓苏知道,这是因为房屋所在的土地性质不同。价值1600万元房屋的土地是城镇建设用地,而只值50万元的是在宅基地上建设的农宅,不允许卖给城里人,50万元就是它的建筑成本。“农村土地不值钱,您知道的。”孟晓苏听村长说。孟晓苏说,在河北省农村调查研究时,他看到类似的情况,但房屋的价格不太一样。在河北兴隆县旅游区,改建的农宅价值20万元,基本上是农宅改建投资的成本价,土地不值钱。而县城里的别墅价格大约一栋500万元。依照我国现有法律规定,不允许宅基地进入土地市场流通。孟晓苏认为,当前迫切需要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要求,实施农村建设用地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价同权”,让农村宅基地和城市土地一样具有市场价值。而不是仅仅允许在农户之间转让,后者不会让农村土地具有与城市国有土地相同的价值。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明确指出:“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理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孟晓苏说,“过去在法律不允许宅基地流转的条件下,有些农民要把自家的宅基地上市转让,便只能私下把房子卖给城里人,在全国各地形成大规模违法存在的小产权房。”孟晓苏认为,实施“同权同价”反映出广大农民群众的意愿,法律的制定应当以符合农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既有法律法规应当按照农民群众的意愿进行修改。孟晓苏提到,中央要求农村宅基地改革要守住底线。他认为,这个“底线”一是要农民完全自愿,二是要用制度维护好农民群众的利益。在“同等入市、同权同价”中,“同等入市”是手段,“同权同价”是目的。只有赋予宅基地“同等入市”权,才能获得市场公平定价。那时农宅不用转让,农民也能获得住房财产的巨额增值。“如果让农村宅基地与城市土地同价同权,那就再也不必担心农民群体性返贫。在农民宅基地价格逐渐追平城市房屋的过程中,就能释放出巨大的财富价值,让农民群众与城市居民一起走向共同富裕”。他说。孟晓苏把这项改革称为“又一次不花钱的改革”。他说:“当年农村土地承包制就是一次不花钱的改革,让农民群众得到耕种自主权,极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后来的城市房改也是一次不花钱的改革,不仅国家没有花钱,还让原国有单位收回了房屋成本。今后允许农村宅基地流转将又是一次不花钱的改革,它不需要政府出钱,只需凭借市场的力量,就能够让农民群众得到巨大财富价值”。孟晓苏表示,提倡让农村宅基地上市交易,并不是要改变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性质。我国宪法规定土地实行两种公有制:国家所有与农村集体所有。中央为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已把过去农村土地的“两权”明确为“三权”,即农村集体拥有所有权、农户拥有资格权、土地使用权可以转让。孟晓苏认为,“同等入市、同权同价”所交易的当然不是集体土地所有权,但也不仅限于只能租赁农村房屋的“使用权”即“租赁权”,而应当是农户“资格权”的有偿转让,这样才让农民群众获得与转让城市房屋一样的财产性收益。孟晓苏认为,允许农村宅基地上市交易后,在巨大的财富增值效应面前,政府可征收房屋交易税。他说:“房屋不交易就不会产生交易税;如果征税交易税,全部税收都应当用于建立农民的社保和医保;加上国家对农民的福利性投入,包括继续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把它用在农民身上,就可以实现新农合与城市医保等项目的并轨,让农民与城里人一样享受到平等的社会福利保障。”转眼间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已经十年多,现在农村土地“同权同价”尚没有实现。孟晓苏对记者表示,“持反对意见的人说,那样农民不就一夜暴富了吗?他们心理不平衡;还有人说,一旦允许农民宅基地交易,他们就会喝酒赌博,把钱花光了再找政府!这些人把农民都看成好吃懒做的二流子了,农村改革不应受这些思想的阻碍。 ”深化住房双轨制,加快建设保障房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难和挑战,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孟晓苏认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的“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其中最显著的堵点就是楼市。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21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额曾达到18.19万亿元,2022年急剧下滑到13.33万亿元,丢掉了大约5万亿元的销售额;2023年则进一步下降至11.66万亿元,比之2021年丢掉了6.5万亿元的销售额。孟晓苏说,房地产业提供着中国经济最大的订单,楼市萎缩成为最大的“有效需求不足”。与此同时,与房地产相关的一百多个产业也纷纷成为国民经济的堵点,相关产业跟随房地产一起萎缩。反映上市公司业绩的股市也随之持续下跌。那么我国楼市为何下滑?孟晓苏分析到,从消费端来看主要基于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有钱居民受到限购政策的限制和楼市信心不足,宁可大量存钱也不买房;另一方面,广大工薪收入群体买不起价格过高的商品房。那么如何解决楼市存在的问题呢?二十多年以来,孟晓苏坚持呼吁“完善住房双轨制”,即当年房改方案所提出的“市场供应商品房、政府提供保障房”。孟晓苏认为,正是因为保障房供给不足成为突出问题,才让商品房价格上涨伤及到工薪收入群体;而为保护工薪群体的利益,又采取措施抑制商品房价格,进而影响到商品房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孟晓苏认为,保障房应当不收土地出让金、不摊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费用,让它们的配售价格只是大城市商品房价格的1/3左右。购买保障房还应当享受到住房抵押贷款的低首付和低利息优惠,这就让工薪阶层能够买得起,就能有效启动工薪阶层居民的有效需求。他还认为,与此同时,商品房就不需要再限购,要让商品房恢复商品属性。有了充足数量的保障房供应,商品房价格上涨就不会对工薪阶层造成过多压力。商品房价格上涨了,国家还可以增加税收,用税收增加保障房建设的投入。那么规模化建设保障房面对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孟晓苏说,他最担心的还是投资不足。地方政府普遍面对资金困难,需要让央企、国企积极回归到保障房建设的轨道。保障房投资资金应当由谁来出呢?孟晓苏以他多年参与保障房建设的经验说明,保障房建设还是需要由中央财政带头出钱,然后要求地方政府配套出资,再加上信托投资、社保基金和银行贷款等资金,就能形成较大的投资规模。保障房建设不收土地出让金,可以让更多资金用于施工建设上,就能有力促进建筑业、建材业和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有效增加就业和增加政府税收,就能加快形成内需良性循环的良好局面。责任编辑:张蓓 主编:张豫宁
本信息由网络用户发布,本站只提供信息展示,内容详情请与官方联系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