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县”昆山,台企真的“撤离”了吗?
我们真的即将要告别“世界工厂”了?!近几年,“大量外企、台企撤离大陆”的消息甚嚣尘上。 ↑看不懂了?边撤边建?!有网友称“说白了,就是富士康工厂撤走后,遗留下来的厂区进行租用经营,美其名曰富士康新事业部”。 而这段时间,出圈的除了“烧烤之城”淄博,还有“百强县(市)之首”昆山——有网友爆料称一家 30年知名老台企 六和机械将会于近期搬离昆山。 有网友发问: “ 30年台企 外迁,昆山还剩下什么? ”也有人称,“这是昆山主动淘汰低端产业。 ”继而,昆山回应: “企业没撤走,还有意扩产。 ” What ? 又看不懂了,昆山也是和郑州的一样,“边撤边建”?网上信息林林总总,那么,“昆山台企外迁”为何能引发网友的强烈反响?昆山,江苏省乃至中国大陆的“县级标杆”,且昆山5000亿的GDP中,台企贡献了将近40%,而六和机械就是这些台企中的重要一员。 江苏与广东“中国第一强省之争”,坊间争议多年。江苏如何才能赶超广东?有人说,江苏要想赶上广东,其实就是“强县域经济”——广东“区强”,江苏“县(市)强”。 2022年,全国千亿县(市)数量达52个,较2021年增加9个,江苏数量最多,为21个,占全国千亿县(市)的比重达四成,新增的9个也有4个来自江苏。并且实力雄厚——全国县域GDP前三强均来自江苏——昆山、江阴、张家港继续领跑,其中,昆山成为全国首个GDP破5000亿元的县级市,达5006.7亿元,已连续18年蝉联全国县域经济榜首。5000亿,是个什么概念?2022年,宁夏GDP也刚刚过5000亿——5069亿,青海3610亿,西藏2132亿。一个县级市的体量堪比一个省(自治区),甚至远远超越了2个省(自治区),这个结果确实有点令人惊愕的。↑制图:夏夏。同时,在2022年已统计的174个城市中,有37个城市的GDP在5000亿元以上。也就是说,昆山的GDP总量超过了国内近80%的地级市或省会城市。 另外,据2022年10月的“中国最新城市规模分级情况”显示,昆山以209.25万的常住人口成功跻身“大城市”行列。如此,“中国第一县”、“县域经济天花板”、“最强县域”、“县级大城市”、“县级标杆”……拥有众多美誉的昆山真的就能“离得开”“低端产业”吗? ↑1989年10月,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费孝通到昆山考察,被时任昆山市市长吴克铨“敢吃螃蟹”自费创办开发区的事迹所感动,欣然题词:昆山有玉,玉在其人。 一、台企是“主动搬离”?“大量的台资企业已经搬离昆山,六和机械即将搬离昆山”的消息瞬间撕裂了大家的心。真如网友所言“如潮般退去的企业”,昆山还能剩下什么呢?据澎湃新闻“新昆山之路”系列报道可知,1990年10月,江苏首家台资企业——顺昌纺织有限公司落户昆山开发区。此后,沪士电子、六和机械、捷安特、富士康、统一食品、仁宝电脑等台资大鳄纷至沓来。台湾商人重人脉、喜群聚的特性更是诱发了“以台引台”的效应,使昆山迅速成为台资企业的集聚区。该报道认为,引进台资企业是昆山“大开放之路”上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是其“内转外”的标志性大动作,从而一举奠定了昆山的全国“台资第一高地”的地位,也使其在2005年首次登顶全国百强县之首。其时恰逢台资企业从珠三角向长三角大规模扩张,凭借着区位优势和良好的投资环境,昆山很快得到了台商的青睐,尤其1992年昆山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后,昆山更是成了台商投资的首选之地。据了解,台湾前100大制造业企业超70%在昆山落户,10余万台胞在这里生活。在昆台资企业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光电显示、精密机械、新型材料等新兴产业领域。其中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优势突出,累计引进电子信息台资项目1000多个,投资额超200亿美元,构建了包括智能终端、新型显示、集成电路、电子元器件等上下游配套的完整产业链。中共苏州市委组织部、中共苏州市委党校联合组织编写的《再燃激情——苏州“三大法宝”读本》记载:昆山电子产业发展有个关键节点,就是2000年成立了中国大陆第一个出口加工区,这个业态是从中国台湾地区学过来的。当时,台湾地区十大笔记本电脑代工厂商已有六家落户昆山,奠定了昆山目前电子信息产业的基础。就在2020年,昆山市成功获批全国金融改革试验区,成为大陆首家具有两岸特色的金融改革试验区。自从1990年昆山引进了第一家台资企业,截至2023年1月底,昆山市累计批准台资项目5805个,其中增资项目2631个,投资总额692.72亿美元,台资企业持续看好昆山的信心不减。因而,昆山也因台资而兴,因台企而强。多年的并肩而战,“昆台”早已密不可分。对于网传要“撤离”的六和机械,资料显示,这家公司于1992年在昆山成立,是最早到昆山投资设厂的台资企业之一,可谓是见证了昆山从“叫花昆山”到“地表最强县级市”的全过程。作为台资高地的昆山,近年来也时有发生台企工厂搬出本地的情况。不少网友们认为,“这样的变化会给昆山带来巨大的经济打击”。所以,令人好奇的是,在这里发展了30多年的六和机械为什么准备撤离?难道“世界工厂”走向没落了吗?有当地网友回复称:“这是以讹传讹,想当然的信口开河!根本就不是这么回事。事情的真相是,随着昆山建设以及城区规模的发展,那些早年来的台资企业,对城市环境污染程度越来越严重,那些原先是郊区,现在早就成为市中心的居民,一直强烈呼吁这些工厂搬迁。所以,昆山市政府才下决心责令这些企业择地重建,搬迁。换句话说,也就是从现在的市中心搬向更远的郊区,以免影响市区的环境而已,坚决关停那些影响环境的低端生产线。并不是轰人家走。”正如这位网友所言,事实上,一些企业在昆山重新建厂或退出昆山并不是因为他们想离开,而是因为昆山自己的发展规划。早在2015年,昆山市政府就发文要求当地制造业企业尽快完成转型升级。在这份文件中,昆山提到传统制造业确实给当地发展带来了极度帮助,但传统制造业的快速增长也造成了环境问题。早在那时,昆山就意识到传统制造业未来必然会走优化升级的道路,高排放、高污染行业在未来可能会被陆续淘汰。 自文件发布以来,在2021年就有一些知名企业提到要搬离昆山,现在人们逐渐意识到这可能是官方的意思。多年来,昆山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已成为当地GDP水平不断提高的根源。然而,解决环境污染等现有问题也是昆山亟待解决的问题。当他们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入驻时,却也不断遭受企业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所以,昆山在从事传统制造业发展多年的同时,也应逐步走上转型升级之路。早在几年前,昆山就在这一领域取得了进展,现在全面优化升级只是时间问题。2022年,昆山新兴产业总值将超过6000亿元,占当地工业总产值的近55%,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超过2700户,这在过去几年里是很少见到的情况。在经济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昆山市也似乎开始准备摘下“世界工厂”这顶桂冠。有人持同样观点认为,“六和机械不过是一家传统企业,做的是低端产业链,真要撤离未必是一件坏事,反而更有利于产业转型”。不可否认,现在的大势所趋就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而上海之所以如此发达,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上海的高新技术发达,昆山紧邻上海,对于上海的发展也比较熟悉,因此昆山的官方也深深地知道,“要想让昆山真正的发展起来,靠的还是技术,不能只是传统的低级生产商”。见仁见智吧,况且,昆山产业升级最大的问题是高端人才的紧缺,就看当地如何把控转型升级之路。从前述也显而易见,台资企业对于昆山的经济发展十分重要,如果他们真的搬离,将会产生诸多不利影响,这一点也是毋庸置疑的。最直接的影响,会有一大批在昆山的打工人失业。故此,有人直言,“翅膀还没硬,应该考虑这些企业不能迁走,他们是吃饭的根本,在这个基础上,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去转型。”也有人反问并怅惘自答,“不知有没有想过,有些外企台企为什么不迁往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而是直接选择印度和东南亚呢?难道真的要和‘世界工厂’说再见了吗?最苦的还是将要下岗的几十万打工人。这么说吧,就算国内在加速企业转型,但再怎么快,转型也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完成。另外,就算转型是必经之路,那也得有企业让你转,现在连企业都走了,你拿什么转?!”信息源不同,得到的结果也迥异。现实比较残酷,随着近年来东南亚地区的崛起,和我国人口红利的逐渐消退,越南、印度等地,逐渐有成长为新“世界工厂”的趋势。而东南亚等地,更加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更加优惠政策,也吸引了很多原本在内地投资建厂的外企迁移过去,例如苹果、三星等。各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才是这两年我国出现大量外企撤离的主要原因。看看近段时间,又开始喊“滚出中国了”! 大家都清楚,招商很难的,尤其是招到宝马这样的巨头。一年纳税430亿的宝马如果“滚出中国”,后果是什么?有人说宝马也在中国赚了钱,可是如果宝马不赚钱如何交税?如何给工人发工资?如何维持运营?难道中国企业“出海”不是去赚钱的,是去做慈善的?二、融入上海,学习深圳,对标雄安纵观“昆山之路”走的也异常艰辛。据《吴克铨回忆昆山的改革之路》记载:1984年8月,在没有国家投资和优惠政策加持的背景下,昆山自筹资金,在县城东侧划出3.75平方公里土地,开始动工建设工业新区,县长吴克铨亲自担任总指挥。这就是被称为“中国首个自费开发区”、日后成为昆山开放型经济最闪亮的名片——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前身。1988年7月22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刊发《自费开发——记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长篇通讯,并配发《“昆山之路”三评》的评论员文章,第一次将昆山的发展经验总结为“昆山之路”。从此,“昆山之路”名扬天下。也是1984年,彼时的昆山找准了一条路:依靠上海。昆山没有选择苏州,而是选择上海,这一点直到今天仍然是许多人热议的话题。知乎平台上,问题“苏州和昆山为什么一定要视为两个城市?”引来关注,侧面证明在苏州的发展历程中,昆山具有特殊的独立性。“要发展,靠上海”的口号很快成为了昆山人的共识,与上海绑定的“横向联合”战略,是昆山政府反复调研论证得出的结论。当时全县上下为了到上海寻找“靠山”,可以说是“八仙过海”,同上海有关部门和企业全方位洽谈合作,请他们到昆山办企业。短短两年间,就一口气上马了14个投资在500万元以上的重点项目,总投资1.5亿元。2013年,国内首条跨省轨交——上海地铁11号线直通昆山花桥,昆山也成为了全国第一个通地铁的县级市。2023年3月,苏州轨交11号线也正式试运行,地铁打通了苏州与上海,在昆山花桥便可实现无缝衔接,沪苏同城化,昆山这个“前哨”地位更显重要。 ↑制图:夏夏。 网上也有个老话题“ 昆山、嘉善两地为何不并入上海? ”!有网友回答,“无论是昆山还是嘉善和上海的关系更多是协调错位发展,不合并对于三地发展都有好处。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昆山与嘉善把握上海经济转型的重要契机,承接了许多从上海溢出的高端制造业与高新技术产业。上海也通过转型升级,向江浙等周边省份转移了大部分工业制造业。”也有网友认为,“如果上海合并了昆山与嘉善这两地,那么就会打破目前互补互利的发展格局,对昆山和嘉善两地的发展并不一定有帮助。”并进去,上海人口控制红线,耕地保护红线,绿化红线,环境保护这一套下来,“昆山顶多就是下一个金山或奉贤,比崇明稍微强一点”。应当看到,昆山不属于上海才是她的优势。“并入上海之后,统一标准了,昆山工业用地哪里来?现有工业用地份额都是江苏在其他城市调配过来的。现在的大发展,是因为省里支持,苏州名义代管其实对昆山插手很少。变成上海的,最后肯定变成上海的‘周末旅游区’。”况且,现在国家的政策是同城化,不主张合并。同样“昆山变成苏州的一个区”也基本是上述情况,再者,省会南京首位度本来就低,“昆山撤市设区”也几无可能,苏州的目标就是加强与昆山的连接。除了融入上海,有人认为,昆山实际是对标学习深圳。深圳,一直都敢为天下先。其实,昆山人在“敢于冒险”上,一点都不逊色。1984年,深圳蛇口是全中国发展的范本。据资料记载:这一年,昆山的新任县长吴克铨也去了一趟蛇口,回到家乡之后,他发誓也要在家乡建一个。但国家当时只批了14个沿海城市建开发区,按照政策,昆山没法走“出格”的道路。昆山的领导也很清楚自己的地位,对外只说要建一个“工业小区”,然后偷偷摸摸招商引资。好不容易招到外商来参观,外商却发现,别说建厂,所谓工业区连基本的道路都没有,都是泥泞的农田。外商只留下一句话:“你如果能在三个月内把路修好了,我就在这里投资办厂”。三个月后,外商受邀再次来到昆山,他没想到自己的戏言被人当了真,一穷二白的昆山人居然把水泥路修好了。有如此速度和诚意做支撑,外商当即决定投资,这个叫作“苏旺你”的日本手套厂,成了昆山第一个外资企业。就这样,昆山人靠着低调、大胆和努力,在夹缝中生存。多年之后,努力得到了回报。1992年国家破格把昆山开发区的级别调高。这个自费偷偷摸摸建起来的“工业小区”,终于和国家批复的14位“大哥”站到了一起,成立堂堂正正的“国字号”开发区。自媒体“反做空研究小组”发表署名刘工昌的文章认为,深圳和昆山两个城市在发展初期都显现出了超凡的勇气,都敢于触别人不敢触,做别人不敢做,从这个意义上讲,昆山是有资格与深圳对标的。如果说,昆山要对标深圳,一直到90年代初,两者都是有相似性的,也就是,此时的昆山与深圳还有对标的基础,但从90年代中后期以后,两者分别走上了不同的发展方向,其对标的基础已不复存在。 如今,两者的体量不可同日而语,昆山该怎么做呢?该文分析称,由于昆山依然还是一个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城市,其第三产业刚刚过半。昆山在现代物流、金融保险、通讯信息技术服务、管理咨询、商务会展服务等领域人才资源的缺口大大制约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所以昆山仍然没有完成产业转型,大部分企业仍是建立在以往人口红利低成本所带来的规模优势上,而随着土地能源税收尤其是人力成本大幅上涨令企业难堪重负,曾给昆山带来无上荣耀的外资尤其是大型制造业群体开始将成群转移。就是说,目前的昆山产业发展仍停留在大力引进外来资本的高级阶段,而归属于本土的自主性品牌创业群仍未出现,至少在高端在全国打得响的仍未成群出现。不过,也有人称“昆山这几年的目标是对标雄安新区”。查阅资料,实际情况是,昆山多年的快速发展,也让这座城市面临着土地开发强度高、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问题,所以,昆山高度重视“规划先行”。昆山的做法是主动“借智”雄安经验——所请规划机构和专家都是雄安新区规划设计的深度参与者。三、“第一县”主官仕途备受看好“昆山之石,借以攻玉”。昆山对标更强者,也有兄弟城市“取经”昆山。近年来,山东龙口、莱阳,四川自贡、内江市东兴区以及湖北仙桃等地对标学习昆山。任泽平团队曾发文“昆山的成功对其他城市有何启示?”认为,一是深入贯彻落实区域一体化、城市群都市圈战略,精准定位区域角色,利用区位优势,实现协调发展、错位竞争。二是以园区平台为基础,鼓励市场创新,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集群。三是打造服务型政府,以优化营商环境为核心,优化政策制定、落实机制,建立政府行为负面清单制度。不过,也有人认为,“昆山之路”并非具体的路径,更像是一种“不等不靠”的精神。最难学的,还是理念、思路、服务。昆山是一个外来人口占2/3的城市。这个“移民城市”,能让台商从最初来到昆山、爱上昆山、融入昆山、扎根昆山,重要的原因无疑是昆山有着最亮的一块金字招牌——高效、贴心的政府服务,以及政府对转型升级的强力引领。优良的营商环境,高效的服务意识,自然“高朋满座”,城市大发展了,地方主官的仕途也自然备受看好。梳理发现,近20年来,共有8人先后担任昆山市委书记、昆山经开区党工委书记。除了现任周伟,7人中,有4人在离任后直升地级市市长,占比过半。同时,“苏南干部下苏北”,当下依然是一条重要的任命逻辑。在自媒体“仕道”看来,这主要有两方面因素。一方面,昆山是中国经济第一强县(市)。另一方面,尽管昆山是县级市,但在2001年,江苏省委省政府就明确,昆山经开区管委会为副市(厅)级。昆山市长、市委书记一般级别为正处级,但由于同时分别兼任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党工委书记,所以级别为副厅级。城市发展,开放者赢!近年昆山持续升级“昆如意”营商环境,积极力助外企台企转型升级,客商信心不减,正如昆山市委书记周伟所说:全力以赴推动昆山试验区高质量发展,不断丰富拓展对台合作新内涵,全面增创昆台融合发展新优势,持续擦亮“对台合作第一城”城市品牌,再创一个昆台融合发展的新十年。“敢闯敢试、唯实唯干、奋斗奋进、创新创优”的新时代“昆山之路”精神与四个“敢”高度契合,让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蔚然成风,是昆山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也与昆山先贤、一代大儒顾炎武所说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脉相承。
本信息由网络用户发布,本站只提供信息展示,内容详情请与官方联系确认。